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安徽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和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能核物理实验及粒子探测器研发。
强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性是色禁闭,带有色荷的夸克被禁闭在强子中。而格点量子色动力学预言在极端高温和高密度下普通核物质会转变为(相变)为由许许多多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之后就处在这种状态。对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理解强相互作用特性和宇宙早期演化。实验上可以通过超高能原子核对撞创造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极端条件。本人目前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有:1)位于美国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的RHIC-STAR实验;2)位于CERN的LHC-ALICE实验。并在正在建设中的位于俄罗斯JINR的NICA-MPD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数据分析方面主要利用对撞产生的重味强子、双轻子等粒子作为探针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同时建立了一些唯象理论模型来深入理解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
粒子探测器研发集中在基于闪烁体的粒子探测器研发及光电器件如光电倍增管、SiPM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目前主要承担大型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的水切伦科夫探测阵列和缪子探测器阵列大尺寸光敏探头的研制和基于塑料闪烁体的高时间分辨探测器的研发等。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中科院先导B子课题1项等。
曾担任RHIC-STAR实验重味物理工作组负责人(Convenor)。现担任俄罗斯JINR-NICA-MPD国际合作者联合负责人(Deputy Spokesperson),LHC-ALICE实验科大组负责人(Team Leader)等,《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杂志编委。
2000.9-2004.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应用物理学 |
 学士 |
 本科 
2004.9-2009.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博士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007.5-2009.5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 
2020.7-至今
 物理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2011.6-2020.6
 物理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教授 
2009.6-2011.6
 物理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后 
通讯/办公地址:79899c7a91e1143c8c44b3165596bf47b99601213e7c1593b295146733149da65348c47950122ca6fbf89078f13fabf7dacdcde486803dfc157ddeb9ff365be98e43193724ed136232e3dbfa24a8c6a2b457cbb4b169b21b3216998930662a0c827fd88881bf1122fd415b6be2e9ef35af1784a562fa89a5a7f56df3fa190e6d
邮箱:77f39bf10c4b096bfe9f6c0ae826cd8ab8b3526c44be7293ba7943a844a47c19e9952c3608b32348e1da70e697e30aded0a3b68f00b46983f39e269418f55e058462dbb24dc10c066169c55678ba860066a6b04e6ad1b9e65d2cc1106d432452156d94d8ee824f3f9c92b5a2357638da6563e959b8d4e545ba25551e66624e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