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批1994年获得者。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汇聚板块边缘地质过程与构造体制、大陆俯冲带流体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查看更多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兼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物理学院“严济慈”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4、1996年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UBC物理和天文系、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 封东来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体系微观机理的实验研究,在高温超导、电荷密度波、重费米子体系、莫特绝缘体和拓扑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论文190余篇,被引17000余次,应邀在学术会议做报告百余次,工作多次被国际主要学术杂志评述和报道,并因“阐明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在铁基超导体的...
查看更多任希锋,1980年出生于河南偃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量子和微纳光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核心目标是将量子光源、光量子操作及量子测量集成到可扩展的光学芯片上,实现实用化光学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与量子精密测量。共计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h因子28,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包含Science 1篇, Nature 1篇,Phys. Rev. Lett. 5篇,Light-Sci. Appl. 2篇,Optica 4篇,以及Laser Photonics Rev. 、Nano Lett. 等其它一区期刊 14篇。主持了科技部973课题、重点研发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基金委面上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查看更多Zhibo Chen is now a full professor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 received the B.Sc., and Ph.D. degree from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with excellent Ph.D thesis award. He has worked in SONY and Thomson before joining USTC. He used to be Principal Scientist, Distinguished Member of Thomson Fellowship and Research Manager in Thomson Research & Innovation Divisio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investig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for advanced visu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ding, as well as in other interdiscip...
查看更多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青年项目。从事量子场论、引力、宇宙学及粒子物理等方面(特别是交叉方向)的研究。已在国际一流物理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论文共已被引用 3000 余次。2017 年受邀为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撰写关于引力子质量的综述文章。2022 年受邀为美国物理学会粒子与场分部撰写关于高能标物理对低能有效场论约束的白皮书,旨在为未来 10 年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2018 年起受邀担任荷兰 Elsevier 旗下杂志 Results in Physics 的编委。长期担任 Physics Reports、PRL、JHEP、PRD、PLB、JCAP、SciPost、CGQ 等 10 余种国际主流物理期刊审稿人。
查看更多徐岩,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计算数学博士学位,导师舒其望教授。2005年7月留校,2007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5月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6月晋升为教授。曾先后到荷兰Twente大学、美国Brown大学、德国Freiburg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等访问工作。主要从事间断有限元算法的研究工作,主持Alexander von Humboldt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教育部基金、霍英东基金会等多项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获得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2012、2017年度中国科学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