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合适的杂志投稿      

(梁永祺 2025年11月5日)                    

     

     
       

     带过几个博士生,都遇到标题中的问题,于是把我自己个人的办法写下来分享给各位读者。希望有少许参考价值,当然这可能仅仅适用于基础数学

     
       

     标题中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玄学,我自己也经常被拒多次才最终被接收。投稿其实也是一个博弈:投好点的杂志审稿周期长、拒稿率高可能导致浪费时间,但一旦被接收了在自己发表列表中有似乎显得更有价值;投差一点的杂志可能审稿没那么严苛、容易投中,但又觉得自己辛苦许久写出来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杰作被浪费了不甘心。当然,杂志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文章的价值 ,在数学界里不少第一流的杰作被没有发表在大部分人公认的 最顶尖的杂志上。但是,本文只谈“俗气”、“功利”的方面:如何选杂志投稿文章。

     
       
     某本杂志的口碑好坏或者声誉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不同的秤,但宏观看来又似乎又某种统计规律:某些杂志被大部分同行公认为声誉不错。毕竟数学工作者被考核时很看重“同行评议”,他的发表文章列表里的杂志好坏就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声誉的好坏难以精确地量化,但是往往粗略的量化后又能有一定参考价值。量化杂志的好坏用的指标经常是引用率,原则上大概来说就是:某杂志发表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多少次。为了防止模型太粗糙,例如某些杂志联合起来互相刷引用,某些变种的算法中会剔除某些有这样劣迹的杂志的引用。      
       
     一般而言,数学界里大部分人会认为参考mathscinet.ams.org搜索杂志得出来关于某具体杂志的数据会比较有参考价值。mathscinet是美国数学会的一个收费的数据库,绝大部分高校或者数学科研单位的图书馆都会购买这个数据库,因此在学校里的ip地址就可以使用它的所有功能。进入搜索栏之后点Journals标签页,输入杂志全称或者简写,就能搜出想查询的杂志。杂志信息里MCQ是该杂志被引率的重要指标,能看到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杂志的中位数和你查的杂志的数值对比。在基础数学里,这个数值要是大于1,那本杂志就是一本质量十分高的、广泛受认可的杂志了。杂志信息里还包括了该杂志每年可以发表的文章数目,当然发文量越大,这个杂志就越容易发表。数据还提供了大致按照文章的方向分类的统计,特别在综合性杂志中可以看出自己文章所属的方向在该杂志中占比多大。当比较基本杂志的声誉、是否更容易投中时,综合考虑这些数据大概就能够在你心目中形成一个印象。当然除此之外,你学习和做科研的过程中所读过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这篇文章在你心目中有多厉害,这也给你提供了判别杂志好坏的其中一个数据来源。同时,这个杂志的编辑们是不是行业内的大牛,这也能反应出这个杂志的声誉。当然,越好的杂志审稿往往会越久,审稿人的个数也会越多。所以投哪个杂志还会牵涉到你是否着急需要文章发出来去找博后、找工作、甚至是拿毕业证或学位证。      
       
     数学杂志有那么多,应该从何搜起?其实只要看看你师门里师兄弟、你的导师、导师的师兄弟(这些信息都能在数学家谱上找到)所发过的那些杂志,同时看看你的文章所引用的文章所在的杂志,这样范围其实并不那么大了。可能就只有十几二十本大概合适的供你选择了。同时也要考虑你的师门和你的文章的小方向内的专家有没有在某本杂志里担任编辑的职务。如果有的话,往往会更容易投中,因为这个编辑会更可能找到喜欢你所做的问题的人来审你的稿件。现在的杂志往往都有一轮初审/快审:编辑找一到两个大同行粗略读一下文章,看看所解决问题的水平够不够的上这个杂志的档次。如果其中一个给了差评、中评,那就经常能在三个月内,或者更快两个星期、一个月内得到拒信。这样重新去投别的杂志也不算是特别浪费时间。如果文章投出去半年或更久了,都还没有回信,那也许“没消息就是好消息”至少应该进入到下一轮了。我接到的各种审稿邀请中一般会希望半年内给个审稿意见,所以如果等了六个月(或者七八个月:算上初期杂志分配稿件和寻找合适审稿人的时间),也许可以问问编辑或杂志的秘书自己的文章有没有新消息了。      
       
     本来写到这里基本就可以结束这个话题了。但是,如果你未来某一时刻要在中国大陆找博后、教职,那么就似乎不得不考虑中国大陆某些高校或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了。不同层次的高校考核标准会很不一样,层次相当的学校(例如同是985或者同是211)之间也可能会有巨大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学校里晋升(或评职称)的方式很不一样。有的会看是否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类似的还有科技部的项目等等),有的会看你发表的文章列表,有的两者都看,有的还会参考你能拿到的推荐信等等。有的会简单粗暴地数发表篇数(或者某个时间段之内的发表篇数),经常会只算SCI论文,于是就不得不多看一眼你想投的某个杂志是不是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收录了。这个一般在杂志的主页就能看到,列出来了的肯定是收录了。例如,在我自己关心的数论领域里,Research in Number Theory这个杂志其实还可以,编辑里好几个我还认识也都算是靠谱的人,我感觉适合发一些不算太强的中档的文章。但是这本杂志目前(2025年)还没被SCI收录,因此导致有可能在这发文章了也不能计算到博士毕业要求之中。关于这一点其实就应该特别注意那些比较新的杂志,编委靠谱,可以预见迟早是会被SCI收录的,只是还需要等一些时间。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一个对杂志的分区(一区最好、二区次之等等类推)。这个分区经常每年会更新一次。国内很多高校(或者某些基金的评审人)也会用这个分区来评价科研人员。我曾经找到过别人总结好的所有数学杂志的分区列表,但由于赶不上更新,我后来就没继续用了。我目前经常用这个网页来查具体某个杂志的分区情况https://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view=search。搜到某本杂志后,要下翻到“中科院期刊分区”这才是我们经常说的几区几区。然而,这个网站所提供的其他一些信息,例如投稿是否容易、审稿快慢等似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它提供的信息跟我自己的印象完全不一致。另外,中国数学会也给了一个对杂志的分级,T1-T3一共四个区,这也不难在网上找到分区表。个人感觉,这个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相比,杂志更容易进入更好的分区。另外,个人感觉在国内的分区里,国内杂志会比我个人心目中的位置排得更靠前一些。      
       
     稍微总结一下,在投稿时,如果对自己要求比较高,那就在心目中好杂志和国内杂志分区比较高那部分取一个交集;如果想放自己一马不那么纠结,那就取一个并集好了。杂志的声誉也是动态的,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有一定波动。为了避免因此带来的“风险”,我自己一开始的做法是每一次都投我之前没发表过文章的杂志。当然,到了后来文章慢慢多了这就变得不那么现实。特别是和别人合作写文章时,自己就并不完全拥有选择权了。      
       

     
       

更新于202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