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兆锋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特任副研究员

电子邮箱:

学位:博士

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学
物理学

活动风采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量子计算人才培养计划 >> 活动风采

优秀学生感言_南方科大李子绅

点击次数: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李子绅,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目前刚读大三。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参加本次研讨班之前,我其实对量子计算完全没有概念。除了懂一点线性代数和量子力学以外,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在一个崭新的领域里探索,其实相当不容易。但令我骄傲的是,经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蜕变。现在的我对未来的学术探索充满了热情,这种难得的感受离不开这两个月以来各位老师和助教的陪伴和支持,当然,也离不开一起努力学习的各位同学。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以及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就是第一章,Nielsen & Chuang书的第一章内容,对初学者而言非常不友好。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感同身受。机缘巧合之下,王帆同学给我推荐了上学期翁文康教授的量子计算网课。翁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研讨班活动的委员会成员。他的课程受课时限制,内容不多,但这给我的暑期学习开了一个非常棒的头。翁老师讲的内容涵盖了NC书的Quantum Circuit、通用量子计算以及Solovay-Kitaev算法等等,但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一种从零开始的思想,就是多站在开创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思想使我受益颇多——每遇到问题,只学会教科书上的解决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要更深入地思考一下,假设自己是第一个遭遇这个问题的人,在没有前辈提供线索的处境之下,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用我们的古话讲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它更容易让我们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也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科研创新活动。

除此之外,本次研讨活动也让我对一些“大道理”,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先生曾说过,热爱细节,不断思考。杨振宁先生也有类似的见解,他曾说过自己常常一整天都在思考问题。还有发生在我身边的,翁教授有一次分享他对课本上一个问题的构造思路(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双控制U门分解为单控制门和单比特门的问题),他说自己茶不思饭不想地思考了好久。总之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但这些学术大牛的经历让我越来越相信,这世上即便真有天才存在,那也一定是勤奋的天才。大概率情况下,我们的人生成就取决于机遇和自身努力。我们都在教科书上学过著名的斯特恩-盖拉赫实验,他们实验的成功虽然存在很大的偶然因素,但更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想通过实验观测银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下的劈裂情况,测了很多次,都没结果,真实原因是银原子颜色很淡,打在底片上看不出来。后来他们拿着玻璃底片纳闷,越想越生气,就拿了根雪茄抽,他们因为缺少科研经费,抽的是劣质雪茄,里含硫量很大,所以一抽一吐,直接把银原子熏黑了,变成硫化银了,底片上立刻显现出两条黑线,最终成功证明了原子的角动量量子化。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运气好,但是不要忘了,他们做了很多次实验,并且排除了很多种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因素——他们这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其实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且鉴于他们研究经费短缺,就更令人肃然起敬了。我真心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把这种精神贯彻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研讨活动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即便只有一点点,我也会非常地高兴。

最后,我想对本次研讨班活动的所有老师和助教表示感谢,也感谢各位同学一路以来的陪伴。最后我还想特别感谢一下我的父亲,要不是他,我可能就与这次宝贵的机会失之交臂了。

谢谢大家!

 

2021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