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是地球生命这一绚丽画卷的背景色。植物为其他生物(包括人类),提供了氧气、食物和能源。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植物营固着生活,面临环境中的危险信号时,不能像动物那样逃跑或斗争,因而在分子水平上进化出了复杂的机制。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神秘面纱,对背后的分子机理一窥究竟。
从科学史上来看,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植物学研究也必不可少,并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开端奠定了基础——19世纪,达尔文(——就是写出《物种起源》的那个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最早开始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向重力性等问题;而同时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法则,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现代农业的绿色革命更是为解决地球人口增长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帮助。
2020年11月加入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立植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课题组。课题组关注的生物学问题包括研究植物激素(集中于生长素和水杨酸等)协同调控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以及与之相关的植物适应环境(光、重力等)的可塑性发育机制和植物内源天然化合物的细胞生物学功能。力图探明这些生物学过程中的生物化学事件(比如蛋白互作、蛋白翻译后修饰及蛋白稳定性等)和细胞生物学动态。主要研究手段包括:1)传统的正向/反向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2)前沿分子互作检测技术,如等温热滴定(ITC)等;3)以及采用先进显微成像技术和图像分析手段,研究细胞的精细结构和实时动态、并深入解析其分子机制。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于Cell、Nature Plants、Current Biology、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和Cell Report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以共同一作者(排第二)于Plant Physiology发表1篇。此外,以合作作者于Science、Nature、Cell、Advanced Science、PNAS、The EMBO Journal和eLife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相关研究三篇文章受到 Faculty Opinions推荐,三篇为ESI高被引论文。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EMBO Long-Term Fellowship和Marie Curie COFUND等奖项。现任Faculty Opinions的Associate faculty member(2018.02-)、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的Review editor(2021.04-)和Molecular Plant的Feature editor(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