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手机二维码

欢迎您的访问
您是第 位访客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 刘进勋 ( 特任教授 )

    的个人主页 http://faculty.ustc.edu.cn/liujinxun/zh_CN/index.htm

  •   特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教师英文名称:Jin-Xun Liu
  • 电子邮箱:
  •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 联系方式:0551-63602195
  • 学位:博士
  •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学科:
    化学
个人简介

姓名:刘进勋    

出生年月:1986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

地址:物质科研楼B801,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联系电话:0551-63602195  
email:
jxliu86@ustc.edu.cn

主页:http://jxliu.ustc.edu.cn/


教育经历: 
2009年9月-2015年4月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年9月-2009年6月 本科 郑州大学

工作经历:

2023年1月-至今 特任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9月-2022年12月 特任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年4月-2020年8月 博士后 美国密歇根大学

2015年5月-2018年4月 博士后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

 

学术奖励:

2022年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2021年 中国化学会催化新秀奖

2020年 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计划

 

科研概况:

刘进勋教授近年来一直专注于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基于量子力学密度泛涵理论,开发先进理论计算研究方法,针对具有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意义及环境相关的催化反应,在理论上阐述如何通过调控单原子、团簇及纳米粒子晶相结构来提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方面,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Nat. Commun. (2)、Natl. Sci. Rev.、J. Am. Chem. Soc.(5)、Angew. Chem. Int. Ed.(2)、Nano Energy、CCS Chem.、ACS Catal.(5)等。


研究方向:

1.    碳资源和氮资源催化(热催化和电催化)转化理论

发展多尺度理论研究方法和策略,建立工况环境下团簇催化剂结构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具有普适性提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调控策略,实现新型高效碳基及氮基小分子活化和转化催化剂的优化设计。

2.    数据驱动的高效团簇催化剂理性设计

以大数据为前提, 结合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寻找团簇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描述符,确定反应活性位和表界面作用机制,实现高效团簇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代表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 Xu, M.; Qin, X.; Xu, Y.; Zhang, X.; Zheng, L.; Liu, J.-X.*; Wang, M.*; Liu, X.*; Ma, D.*, Boosting CO hydrogenation towards C2+ hydrocarbons over interfacial TiO2−x/Ni catalysts. Nat. Commun. 2022, 13 (1), 6720.

[2] Zhang, Y.#; Liu, J.-X.#*; Qian, K.; Jia, A.; Li, D.; Shi, L.; Hu, J.; Zhu, J.; Huang, W., Structure–Sensitivity of Au–Tio2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10.

[3] Li, S.; Cao, R.; Xu, M.; Deng, Y.; Lin, L.; Yao, S.; Liang, X.; Peng, M.; Gao, Z.; Ge, Y.; Liu, J.-X.*; Li, W.-X.; Zhou, W.*; Ma, D.*, Atomically Dispersed Ir/Α-Moc Catalyst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and Thermal Stability for Water-Promoted Hydrogenation Reaction. Natl. Sci. Rev. 2021, nwab026.

[4] Wang, H.#; Liu, J. X.#; Allard, L. F.; Lee, S.; Liu, J.; Li, H.; Wang, J.; Wang, J.; Oh, S. H.; Li, W.; Flytzani-Stephanopoulos, M.; Shen, M.; Goldsmith, B. R.*; Yang, M.*, Surpassing the Single-Atom Catalytic Activity Limit through Paired Pt-O-Pt Ensemble Built from Isolated Pt1 Atoms. Nat. Commun. 201910, 3808.

[5] Liu, J.-X.; Richards, D.; Singh, N.*; Goldsmith, B. 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rends in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on Transition Metals. ACS Catal. 20199, 7052-7064.

[6] Liu, J.-X.; Su, Y.; Filot, I. A. W.; Hensen, E. J. M.*, A Linear Scaling Relation for CO Oxidation on CeO2-Supported Pd. J. Am. Chem. Soc. 2018140, 4580-4587.

[7] Zhang, X.#; Liu, J.-X.#; Zijlstra, B.; Filot, I. A. W.; Zhou, Z.; Sun, S.; Hensen, E. J. M., Optimum Cu Nanoparticle Catalyst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wards Methanol. Nano Energy 201843, 200-209.

[8] Li, W.-Z.#; Liu, J.-X.#; Gu, J.#; Zhou, W.; Yao, S.-Y.; Si, R.; Guo, Y.; Su, H.-Y.; Yan, C.-H.; Li, W.-X.*; Zhang, Y.-W.*; Ma, D.*, Chemical Insights into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ace-Centered Cubic Ruthenium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J. Am. Chem. Soc. 2017139, 2267.

[9] Liu, J.-X.#; Su, H.-Y.#; Sun, D.-P.; Zhang, B.-Y.; Li, W.-X.*, Crystallographic Dependence of Co Activation on Cobalt Catalysts: HCP Versus FCC. J. Am. Chem. Soc. 2013135, 16284-16287.

[10] Wang, H.#; Zhou, W.#; Liu, J.-X.#; Si, R.; Sun, G.; Zhong, M.-Q.; Su, H.-Y.; Zhao, H.-B.; Rodriguez, J. A.; Pennycook, S. J.; Idrobo, J.-C.; Li, W.-X.*; Kou, Y.*; Ma, D.*, Platinum-Modulated Cobalt Nanocatalysts for Low-Temperature Aqueous-Phase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J. Am. Chem. Soc. 2013135, 4149-4158.

 

 

 

 


教育经历
  • [1].

    2009年9月-2015年4月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2].

    2005年9月-2009年6月 本科 郑州大学

工作经历
  • [1].

    2020年9月 特任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

    2018年4月-2020年8月 博士后 美国密歇根大学

  • [3].

    2015年5月-2018年4月 博士后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

其他联系方式
  • [3] 通讯/办公地址 :
  • [4] 办公室电话 :
  • [6] 邮箱 :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
刘进勋课题组

团队介绍:课题组从事理论与计算催化研究。以基于量子力学密度泛涵理论,开发新的理论计算研究方法,针对具有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意义及环境相关的催化反应,在理论上阐述如何通过调控团簇、单原子及材料晶相结构来提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 发展“遗传算法-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微观动力学模拟”集成联用方法,揭示团簇催化剂结构动态演化规律;阐明载体对单原子和团簇催化剂性能及催化反应机理的调控机制。(2)揭示晶相调控催化的规律,提出通过调控催化剂晶相结构来提高一氧化碳解离反应活性的策略,成功预言并指导实验合成高活性面心立方金属钌费托合成催化剂。阐明碳化钴具有类贵金属特性,吸附但不解离一氧化碳,碳化钴和金属钴界面是合成气转化制高碳醇和低碳烯烃活性位。
  课题组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2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31篇,包括Nat. Commun. 1篇、Natl. Sci. Rev. 1篇、J. Am. Chem. Soc. 4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Nano Energy 1篇、CCS Chem. 1篇、ACS Catal. 4篇、WIREs Comput. Mol. Sci. 1篇、J. Catal. 1篇、Sci. China Mater. 1篇、J. Phys. Chem. C 6篇等。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发表署名文章20篇,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lChE J., ACS Catal., Chem. Mater.等。申请人论文引用超过2200次,H-index 22,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引用260余次。

版权所有 ©20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 96 号,邮政编码:23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