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用了15年通过全息光刻与离子束刻蚀技术研制大口径衍射光栅,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把光栅做的大了一点、衍射效率更高了一点、均匀性更好了一点点,有幸和团队一起,见证了我国第一块长度达到1.4米的介质膜光栅的研制历程,也是世界第一块如此尺寸,达到研究指标的衍射光栅。除此之外,在多届学生的努力下,将相关技术用于研制其它种类的光栅,并应用于光谱合束、同步辐射、天文、空间探测、增强现实(AR)等领域,有幸为相关领域的专家解决了一些问题,特别有成就感。虽说过程中有一些新的想法,并将其发展成了技术,并也有几十篇文章发表,但都是技术报告,和颠覆性的新思想重大突破相距甚远。
准备再用15年时间,研究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光刻技术,为科学家搭建一个研究平台,为相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有相当好的基础,我们也有一群可爱的人,事情一定能做好,只是时间问题,即使困难重重。
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2003.9-2008.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同步辐射及应用 |
 博士 |
 研究生 
1999.9-2003.7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学 |
 理学学士 |
 本科 
2022.10-2023.9
 X-ray physics |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Visitor scholar 
2017.1-至今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研究员 |
 副研究员 
2012.1-2017.1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特任副研究员 |
 特任副研究员 
2009.1-2012.1
 光学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后 |
 博士后 
邮箱:4246f3ed202b446121619859b77642e187c1f3baf795883e38d480fc72cb990666263c610b911910db038c9ed1ed40b8a1a0d9fc79ff450ff2d31e4859ec6280907ebd9a3ef1184feb601464016d2131e4bfd4b40b1705fed399b09a494d4ca11d1abb6331728081423c62e9cf0cb97d929c525fef79f26d76718186c45b79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