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栏目

    吴明卫

    • 教授
    • 电子邮箱:
    • 联系方式:63603524
    • 学位:博士

    访问量:

    开通时间:..

    最后更新时间:..

    My Wife's Travelog: From Italy(1998; inChinese))

    点击次数:

    意大利之旅:
     

    十七日意大利之旅终于结束了,我们重新踏上了德国的国土。不再有炎炎的烈日, 也不见了积满尘土的树木。微风习习,空气清新。明卫把离开罗马称为逃离罗马, 的确,意大利之行给我们带来的好印象非常有限。罗马烟蒂遍地的街道,废物散 落的公园及严重的空气污染都使我们的兴致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我们举起相机时, 凌乱的城市布局和处处都在修补的名胜古迹,令我们难以取到理想的画面,非常 败兴。其实,罗马城中不仅有Colossum(斗兽场)和Baths of Caracalla [Caracalla 浴堂]这样气势庞大的古建筑,也有许多十八世纪的装饰精美的高 层城市建筑。甚至在规模上更甚于巴黎的旧城市建筑。但是,和巴黎不同的是, 罗马许多阴暗、破落的楼房挤挤挨挨地布满了大街小巷。无论在何处,都难 以摆脱这些丑陋建筑的身影。而城市中的花园及广场常常被摊贩、商店及车辆占 据,显得非常零乱。罗马人似乎也很喜欢在这一片零乱中找到自身生活所需,城 市中几乎没有大型购衣店,罗马人购衣都是在偏缩在贫民窟式的老楼里的一家家小 店里。然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教堂也许都没有罗马的教堂里金碧辉煌。梵蒂冈中 的圣彼得大教堂自然不用说了,是天主教堂的极点。罗马城市中还有好几座教堂 里都是彩色大理石构筑,壁画、雕塑装点。圣坛上更是描金、绘彩。步入其中,我 没能感到人类精神在此而得到升华的神圣,却嗅出了祭奉的味道,即人是上帝创造的, 人是上帝的仆人,因而人类用积累的物力、财力及人的智慧来修建豪华的教堂, 以祈求上帝的宽恕和赐福。走进这样的教堂,和踏入中国一些修饰很重的庙堂的感 觉非常相似。参观这样的教堂也就不难理解重视基督精神的教徒在十七世纪末 掀起了宗教改革。

    罗马的教堂的香火非常兴旺。参拜的人不仅有罗马本地的,还有 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徒及游客。火车站附近的圣玛丽大教堂内设了各种语言的忏悔 室。明卫也好事地去和一个讲英语的牧师讨教一番。在罗马的教堂里,忏悔的人 是跪着和牧师说话的。我不喜欢这种姿态,所以明卫是站在窗前和牧师探讨的。 我原本远远的等在教堂的一角,但见明卫和教士久谈不散,于是担心起来,担心 明卫信奉了上帝而我不知其因,于是也凑将过去。那牧师来自印度,对明卫的问 题回答得都很聪明。可能是由于他来自多宗教的国家,他认为各种宗教的 天堂是有同一性的,是相通的。但他认为天主教是到达天堂的捷径,并且还把信 仰上帝称为追求真理。尽管牧师的语言带着人的智慧和教义的鼓动性,而我却不 为之所动,也不能像明卫那般对他的话颇为理解和欣赏,只好自叹里上帝非常遥 远。

    在意大利,我们看见很多教士和嫫嫫身着平整的教服,尽管天气炎热,他们却长袍 裹身而无汗颜。明卫和那牧师谈话时,热的汗如雨下,而牧师在 白炽灯下,身穿厚厚的白袍却无丝毫的汗意。我们在德国只偶尔看到带头巾的嫫 嫫,却从未见过制服袭身的教士。由于邻居信教,常有讲经的教士上门,但衣着 都已大众化。而且德国教派分化很多,不象意大利这样天主教一门独尊。天主教 是在康斯坦丁大帝时期才被确立为国教的。在这之前,古罗马帝国仍以早期的罗 马神教为主,并曾镇压过天主教。虽然圣经上说信仰天主教可是国运昌盛(古兰 经也有类似的话),但是,正如历史上屡屡发生的,国家政权强制地压迫宗教可 能会带来厄运,但信仰宗教却也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康斯坦丁大帝之后,罗马帝 国逐步走向衰落和瓦解。虽然,现在意大利的天主教依然非常兴旺,但是我却丝 毫看不到意大利重新走向兴盛的迹象。且不说罗马的脏乱,千年的文明,也熏陶 出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类似的精明,但是这种精明更多的是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精打 细算。意大利人生意上精于算计,却不知何故看不见经营成功的连锁店。意大利 人轻视规章制度,工作态度也不认真负责。意大利人开车总是风风火火,甚至闯 红灯。街面上路标不清,很多行人需要穿过的路口,却没有使司机减速的标志。罗马城中 的旅游名胜的路标也是忽隐忽现。远远的就有路标指向某地,但顺着路标走到岔 路口,却又不见了路标,让人不知所往。在美国和德国的旅游城市,凡是这种路 标都必然做得非常清楚,游人甚至不用地图就可以走遍所有的观光点。意大利的 空气污染也颇为严重,尤其是在罗马,在面积庞大的Villa Borghese公园(波各 塞公园)里,我们竟然始终感到薄雾朦朦,十几米外的树木就枝叶模糊了。回到 德国后,顿时感到眼前一亮,犹如带上了刚配的新眼镜似的。总之,我不得不颇为 失望地说意大利的经济制度和生活环境,与德法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像当年我们 到美国时,看见的树叶是亮绿的,到了德国就觉得叶子过于干瘦、黯淡了。到了 意大利,,真的看见树叶上蒙满灰尘,才意识到象德国这样的已是感觉很舒适了。

    根据导游书上的介绍,应该在意大利体会意大利人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 生活情调。但是很可惜,我没有体会出来。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对于意大利的 艺术,我体会更多的是它与宗教和财势的结合。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内的马赛 克壁画、佛罗伦萨的Maria del Fiore(圣母之花大教堂)大教堂内的表现 天堂、地狱和人间的巨型壁画,以及梵蒂冈Sistin Chample(西斯廷教堂) 中著名的米开朗基罗的壁画都是那一时期的艺术杰作。佛罗伦萨的Uiffizi(乌 费兹美术馆)美术馆中最著名的藏画《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画家 Botticelli (波蒂切利)为当时最有钱有势的Medici(梅迪奇)家族内部装饰 而作。Bernini(贝尔尼尼)的众多著名的雕塑也是应教皇或主教之命而作。

    游览意大利时,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艺术从拜占庭风格到文艺复兴的进程。 威尼斯圣马克教堂内的马赛克壁画是典型的拜占庭艺术,带有浓郁的东方特色。 在佛罗伦萨和罗马,及梵蒂冈的教堂中,我们目睹了从早期的不太知名的哥特时期 的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Raphael(拉斐尔)到后期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和雕塑,以 及后来的Caravaggio(卡拉瓦乔)的油画。佛罗伦萨的Uffizzi(乌费兹)美术 馆中收藏了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意大利的重要的画。早期的画几乎都是宗教题材, 为教堂所作。画中的人物没有什么表情,画面平板,边界僵硬。稍后一些,一些 富有的家族有了装饰居室的需要,画家们开始偏离单一的宗教体裁。Botticelli (波蒂切利)的两幅有关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画《春》和《维纳斯的诞生》画 面柔和、人体优美。那一时期开始画面趋向柔和,并开始了更多对自然物体、人 体,尤其是对光线效果的探索。也就是文艺复兴的开始。其早期的代表人物 Ralphel(拉斐尔)的画,画面非常简单,只有要表现的人物。人物常常 笼罩在柔光下,显得格外平和、宁静。达芬奇的画也是画面简单,幽暗的背景下, 人物处在侧面光线中,画得生动、优美而又非常娴静。米开朗基罗德画风格截然 不同。他的画立体感强烈,象他的雕塑那样,人体常处于非舒适的状态, 充满了张力感。他本人的信条是在奋争的状态下,人生才显出它的本来 意义。它画出的女人的躯体也是强健的,而非柔美的。甚至还赋予他画中的女人 男人的眼神,因为他相信那种眼睛才是有力量的表现。到了Caravaggio(卡拉 瓦乔),他的画面虽然也是表现宗教及神话故事为主,但是画中的人物表情丰富, 体现的完全是人而非神的精神世界。明卫最喜欢他的一幅《San Girolamo》。画 面是在漆黑的背景下,一位老者身披红袍、手握羽毛笔,在昏暗的烛光下研读一 本厚厚的经书,案头还放了一颗骷髅头。老头虽然白须飘然,但老体依健,全神 贯注,表现出一位l睿智老者的状态。

    在意大利,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著名的雕塑。在佛罗伦萨的Signoria广场(称为市 政府广场),树立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及Rapes of Sabina等雕塑。在梵蒂冈和 Uffizzi(乌费兹)以及一些大教堂中我们也看到古代的名作以及后期大师们的 名作。但是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罗马Borghese美术馆(波各塞)中的藏品。 Antonio Canova(卡诺瓦)的“Pauline Borghese”(宝琳·波各塞)是镇馆之宝, 也是我最欣赏的一个。是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雕刻的一位美人半卧半坐于床榻上 的优雅身姿。美人发髻高束、躯体丰满,一只手支着头,小指微翘;另一只搭 于髋上,手中握着苹果。床榻上被理逼真,美人姿态和神情显得优美而动人。而 且白色大理本身也具有美人肌肤那样丰润的质感,更加显现出女人躯体的柔美。馆 内收藏的Sleeping Hermaphrodite(熟睡的赫马佛洛邱特斯),是依据神话故事, 雕刻了同时具有男人和女人性征的Hermaphrodite甜美的伏卧在床垫上的形象。人体 曲线优美,床垫恍然若真,看上去非常的松软,不象是石塑。 Bernini(贝尔尼尼)的“Abduction of Persephone”(绑架珀尔塞福涅)及 “Apollo and Daphne”(阿波罗和达芙妮)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雕塑的题 材都是神话故事,但是雕塑家用人物生动的表情和逼真的动感给于了作品完全的 新意。“Abduction of Rersephone”(绑架珀尔塞福涅)刻画了强健的地狱之 神和女神Rersephone的争斗,人物惊恐的表情,扭动的身躯,以及肌肤的相碰的 表面曲张表现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Apollo and Daphne”(阿波罗和达芙 妮)的风动感特别强烈。人物头发飞舞,衣衫飘动。Daphne(达芙妮)象是马上 就要被狂风席卷而去一般。

    我们在罗马城中也看到了许多非常好看的雕塑和喷泉。其中巴洛克时代的许愿泉 是最为有名的。传说只要向池中抛硬币可使你重返罗马。我们还找到了电影《罗 马假日》中出现的Bocca Della Verita(Mouth of Truth, 真理之口)。那是 一张大理石平面,上面刻了张人脸。传说中把手伸到他的嘴里,说谎者的手就会 被他吃掉。游人们纷纷乐滋滋得把手伸到他的口中合影留念,虽然其中不乏爱说 谎的人。

    罗马城中七月底是炎热的,尤其是中午烈日当空时,大街上有蒸腾般的酷热。我 们在罗马的七天,采纳了导游书中的建议,每天中午都午休一下,以躲避烈日。 到罗马之前,我们在佛罗伦萨呆了二日。佛城坐落在群山之间,虽然温度预报得 很高,但是风是凉爽的。而且佛城较小,布局紧凑,我们总可以走到高楼的阴影 里,所以并不感到很热。

    佛罗伦萨的城市风格也与罗马截然不同。罗马既有古罗马的废墟,也有文艺复兴 时期和巴洛克时代的建筑和城市雕塑。如果不看那些丑陋的民居,罗马的名建筑 可谓气派堂堂。而佛罗伦萨的建筑中除了Maria del Fiore(圣母之花大教堂) 及Baptistry教堂(洗礼堂)外,其他的大都显得质朴而庄重。尽 管Signoria广场(市政府广场)陈列了众多名家的雕塑的复制品,但在褐色砖墙 裸露的Vecchio宫殿(韦奇奥宫)衬托之下也显不出丝毫的奢华。佛罗伦萨德另 一座宫殿Palace Pitti(彼蒂宫)是十五世纪的建筑,规模虽然庞大,却也是褐 色砖墙砌成,外表无任何装饰,看上去比古罗马的建筑还要质朴。(古罗马的建 筑大都是红砖砌成,但是往往配以了石雕)。佛罗伦撒也是依河而建。Arno河 (亚诺河)上Ponte Vecchio(维希欧桥vecchio即“旧、老”)是最古老的一座 桥。桥本身非常简单,但是桥面上又建起一家家珠宝商店。走在上面就象在一条 普通的商业街上。从远处望过去,那桥上紧挨着的高低不一的小房子,在水面上构 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尤其是在落日的余辉中,显得更加别有风味。

    到了晚上,许多游客坐在Santa Maria del Fiore大教堂前的台阶上纳凉。足迹遍及全球 的南美演奏家们也在教堂前奏起一曲曲空悠的南 美音乐。在灯光和星月的照耀下,大教堂显得格外的肃穆,但是周围合着百 叶窗的老式民居却显出如诗如画的氛围来。坐在地上,有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 陌生人相伴,在音乐和风格怪异的建筑群中,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我们总共走了意大利的四个城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边界的 Triester。每个城市都风格迥异。威尼斯是处于亚得里亚海中的岛屿城市,海水 穿流于城中的各个水渠。城里楼房依水而建,小舟轻摆于水上,游人坐在里面就 可充分的欣赏各式别致的古老建筑。威尼斯的住户现在已很少,走在街上的全是 旅客。最热闹的地方是圣马可广场。广场是半封闭的,一边是“凹”型的巨大宫 殿,另一边是圣马克大教堂。广场不仅游客人头攒动,而且鸽子遍地都是。小贩 的干玉米(鸽食)的生意也很兴旺。圣马克大教堂规模宏大,外形很复杂,门面 上有丰富的浮雕及马赛克壁画装饰。令我惊讶的是在教堂的门面正中有着一个在 蓝色背景中飞狮的浮雕。飞狮神态威严,爪下是一本写有文字的经书。在广场的 其他地方还有这种飞狮的形象,说明了威尼斯和中东不可分的历史。飞狮是波斯 古文明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而威尼斯曾一度是中东与西欧贸易的重要港口。圣马 克教堂也带有浓烈的东方特色,内部都是以金色马赛克图案装饰,甚至有阿拉伯 人的形象出现在壁画中。

    丛圣马克教堂出来后,我们就沿着威尼斯的小街小巷和小桥漫步,体会这所古老 的城市。城中没有新房子,大约由于住户稀少,原有的居民大多迁居到大陆去了, 有些楼房呈现出破落的迹象。一条条绿色的水渠在楼房间穿过,水面上停泊着黑 色船面,红丝绒座椅的单人摇船。城中没有宽阔的街道,也没有汽车,除了小街 窄巷,只有一条较宽的水渠“Grand Canal”穿流全城。水中bus和水上taxi在渠 中行驶,可为行人省去一些脚力。走在城中的小巷里,明卫直称象回到了上海的 老城区。的确,还可以时不时看到晒在窗外的衣裤。

    威尼斯的旅游商品除了一般性的纪念品外,还有极具特色的化妆面具和玻璃制品。 威尼斯曾一度非常繁华,富人云集于此地,大约各种歌剧和化妆舞会非常盛行。 现今虽不再有当年得好时光,但是城中依然举行着小规模的宫廷音乐会。虽夏日 炎炎,姑娘小伙子们穿戴着不十分整齐的贵族服饰站在接口推销门票。出售戏剧 面具和化妆面具的小店很多。面具设计得很有想象力,而且也很漂亮。

    威尼斯现在依然出名的产品是玻璃制品。制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设计大胆独特。 许多制品保留了古老东方的特色,色彩浓艳,描金绘彩。但也有的素色纤薄,吹 之若破。有的玻璃品晶莹剔透,光彩照人;有的却恍若古桐,沉着庄重。浏览一 家家的玻璃制品店,有观赏玻璃品展览馆的享受。

    在威尼斯城中,我并不感到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生活节奏的城市,却更象是个为游 人保留的古城博物馆。所有的商店、饭店、船只似乎都是为游人而设,也因而城 中赚游客钱的味道很重。水上的bus及摇船都很贵。饭店也比别处要贵。我 们吃午饭的那家餐馆的伙计甚至想蒙骗我们一番,令我们对意大利人的印象大坏。

    当然意大利也有好人。我们刚到Triester的那天晚上,被公共汽车司机莫名其妙 地半途扔下,一筹莫展中遇到两个好心的意大利小伙子,开车将我们送到了旅 馆的门前。

    我们在Triester住了一周,明卫应邀在那里的ICTP参加一个workshop。 Triester也是亚得里亚海的一个港口城 市,ICTP就在海边。旅馆的餐厅的阳台正对着大海,每日晚餐后,休憩于阳台上, 观海上日落是非常惬意的。我们在同会的一个北京人的带领下,下过一次海。海 水很干净,岸边的海水清澈见底。许多海藻、海葵寄生在海底的石头上,还可以 看见鱼儿游弋其间。我们总是走到水及下颌的地方,然后再向回游,以保我们两 个游技低劣的家伙不至于陷身海水。海水的浮力很大,令我们感觉很好, 玩得很开心。Triester的人非常喜欢海浴,海岸线上可以下水 的地方总是热热闹闹的。年轻人在海里嬉戏、耍闹。老年人泡在海水里,偶尔游 一下。那天还看见一对老人带了条小狗来游泳。老人下了海,小狗就急得汪汪狂 叫不已,最后也奋力扑入海中。狗主抱起小狗,安慰一番,送回岸边。但是只要 老人在海里,小狗必会扑入海中,游向主人。如此三番五次,老人只好放弃海浴, 抱起小狗打道回府了。明卫对拥有这么一个舍身取义的小狗的老人羡慕不已。

    除了下海,ICTP旁的公园也是一个好去处。公园里有一个当年墨西哥王建的临于海 岸的城堡式宫殿,并配有小面积的巴洛克式的花园。公园的 面积很大,除了宫殿附近,没有多少人工修葺,杂木从生,颇有野味。有老人闲 来无事,常到园中以婉转的哨音呼唤鸟儿,给鸟儿喂食。有的鸟儿甚至跳到他 的手掌中接食,令我们大为惊异。老人也颇为自得,乐意让游客拍下他和鸟儿的 合影。 海岸边的树木长得颇为不俗,很有中国画里的古木的风味。早晨十点 多钟阳光倾斜,坐在岸边的树荫下,可以观赏到鱼儿和鱼苗儿在近岸的海水里晒太阳。水下 依附者贝儿和长着藓儿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呈出海水金色的渔网般的波纹, 煞是好看。一阵疾风掠过,吹乱了渔网,就成了零乱的金色光点。海鸥在海面上 嘎嘎地耀武扬威地叫嚣着掠过,海里地鱼儿依然过着平静的闲适生活,只偶尔嬉 闹中翻出水面,搅乱了水面上渔网般的波纹。

    海边的餐馆的海鲜做得味道绝佳。我吃了一次海鲜面,那是我唯一一次感到西方 食谱中也会有如此的好味道。不过,有着悠久历史的意大利餐据称非常好吃,我们在 ICTP的餐厅中的伙食已相当的可口,甚至于中餐馆的老板都说意大利餐馆的菜比中 国的好吃,所以中餐馆在意大利很不好开。的确,来中餐馆的大多不是意大利 人,而且意大利中餐馆的价格比在西方任何国家都要便宜。所以,离开Triester之后, 我们的晚餐都在中餐馆打发了。最终也不太清楚意大利菜是怎么样一种味道。

    从意大利回来后,回味起来和当初从巴黎回来的感受很不相同。意大利比法国历 史长得多,辉煌的时期也早于法国。浏览法国的精华,还有与现代的许多契合点。 当年的艺术成就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绝顶美妙的,让人感到人类创造力的伟大和人 类文明的辉煌。但是意大利的文明史和文化古迹,却让我意识到一个有穷奢极欲、 奢侈浮华走向衰败的文明。无论是它的宏大的斗兽场,还是那些装点豪华的教堂, 都让我感到那是劳民伤财,体现出人类野蛮的欲望,对上帝的敬畏和对自身的迷 茫。当然意大利保存的众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让我们清晰地感到十四世 纪开始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自省自身的存在,更多地以客观的态度探索 自然世界。

    我们从美国到欧洲的这一年里,走了几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也有着迥然不同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习惯。意大利、法国、德国和美国都分别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威震四海,为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说过去我们从书本上 了解到了些基本概念,那么这一年里,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这些概念的内含。 中国的古话“风水轮流转”,也非常适用于国运。虽然意大利人有令人骄傲的历 史,而且现在仍处于发达国家之列,但我们从意大利人浮华、急躁的个性中看不 出他们的前途。法国人活跃而富有创造性的头脑似乎总能使法国处于不败之地。 但是法国人浪漫而戏剧化的个性,却又使他没有耐心将实际事物琢磨到尽善尽美。 而德国人却在这方面沉着而有耐心。许多德国人的脸相依然带有农民的特征,德 国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人情冷暖。德国人的纪律性和良好的教育素质总让人感到他 会再强大起来,只是国土太小,底气不足。并且德国人狭窄的心理也是危险的, 而且现在就对欧共体的东风寄予厚望也是不可靠的。美国的一套思维逻辑和社会 制度有和欧洲有个分水岭,那是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国度。虽然美国平均 教育水平低于欧洲,美国人的知识贫乏,但是他们的社会制度却能使得人尽其才。 并且由于国土广博,还能不断吸收欧亚的知识精英为本国的前沿科技作出贡献。我们也常 对这个国家的兴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除了资源丰富,他并不具有我们传统观念 使国家强盛的因素,而且这个自由世界里存在着众多的不良因素和薄弱环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成立二百多年后依然拥有梦想,而且成为了现金世界上唯一 的超级大国,我想我们复返美国之后,一定可以在这个社会中领会更多的东西。

    98、8、12完于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