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录(请点击以下文字直达主题) |
[访问人数(自从2019/04)] |
|||
教学 本学期教学 关于考试总评分数 大学生研究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学 如何了解现代的数学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数学是什么 关于教学的一些观点
研究生指导 做这个网页不是 为了让你们都来找我当导师,而是为了你不要来找我当导师:我一个人带不了那么多学生,水平也很一般,而且时间、精力都花在写这些东西上了没花到做学问中去。我本意是希望无论你是不是我的学生又或许我哪天不再当老师了,你都依然能从中受益一小点,并觉得数学很漂亮精彩迷人。只是这种工作在我花时间做这个网页时国内还少有人做,我暂时填补一下国内空白。 |
||||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播下一颗种子,也是点燃内心的一团火。 | ||||
|
||||
教学 | 回到页顶目录 | |||
本学期教学: | ||||
|
||||
2024秋 | ||||
代数I(中法班大一) 这是一门为中法数学英才班设置的课程。是一年级的代数课程。使用法国原版预科教材。本课程配有每周4学时的习题课(Travaux Dirigés简称TD)以及一学期至少一次的口试训练(Colles)。 除教材外,参考书: 参考法国预科一年级的2013版标准教纲,结合国内的教学情况,中法班委员会拟定了一份中法试验班的教纲。中法班的教学将保证至少覆盖标准教纲并尽量完成中法班教纲。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会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反馈及时调整,而并不是盲目遵循预设的教纲,随后的教纲 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实际调整。所以请同学们积极反馈,我们希望收集各类意见让中法班变得更好,可以以书面形式,发邮件,发微信或者写纸条给任何一位任课老师。 上课地点:5506 |
||||
|
||||
|
||||
|
||||
以往教学 | ||||
关于考试总评分数: | ||||
用卷面分和助教的平时分按线性组合得出某分数,该分不会比期末卷面分低,然后将该分数根据全体考卷的分数总的分布非线性地调整得到总评成绩。
期末总评是保序的:如果学生甲的卷面分数和助教平时分都比学生乙高,那么甲的期末总评也比乙高。 习题:求证存在一个多项式函数P(X,Y),使得对于任何一个学生,X与Y分别代入期末卷面分和助教平时分后正好得出教务处存底的总评成绩。 注意:我从不给某一位同学单独调分,这对其他同学不公平。 |
||||
|
||||
大学生研究计划 如果想在课外了解一些与数论或者代数几何相关的知识,本科生可以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管理办法,流程),我可以指导(商定学习内容、提供参考材料、讨论数学、组织讨论班交流和汇报阶段学习情况)若干个学生(一般每年不超过四个)。一般而言,学习基础数学的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经常是增进对一个领域/研究主题/前沿研究方向/经典理论/经典定理的了解,最终总结报告常常为读书报告,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现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建议合适的主题。 不过,在学术指导之外,我往往会不了解/记不住学校关于大研的各种deadline,教务处也不会定期提醒我,所以我需要你们提醒我各种时间节点,否则无法按照学校的要求按时结题。不过,如果你并不在乎这个,只是希望我指导你学习一点数论的知识,那我是乐意的。
2022-2023年指导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包文昊、谭午烜、芦嘉璇 |
||||
|
||||
本科毕业设计 其实跟大学生研究计划差不多,最终形成的毕业论文很可能是一个读书报告。我可以自己带本校的学生,也可以在外校找好指导老师而我当校内的导师(前提条件是:论文的内容至少要跟我的方向相近,至少是偏代数的),还可以带校外的本科毕业生(前提条件是:确定了将来在科大读研究生且感兴趣的方向与我相近:数论与算术几何) 。希望由我指导毕业设计的同学请到我办公室面谈,并在开始前必须阅读本网页下方关于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引。
2024年:王一多、黄梓屹、王原;作为校内导师:谭午烜(胡永泉) |
||||
|
||||
|
||||
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学: | 回到页顶目录 | |||
我为什么选择了学习数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看到了以下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学,其实这些都是本科水平能够理解的定理,只是也许课本中没有提到。
|
||||
如何了解现代的数学: | 回到页顶目录 | |||
现代的数学可能和你本科阶段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有点不太一样,课本里的知识一般都已经有一点历史了,基本成型了,经过多次改写以最舒服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想了解现代的数学有哪些领域,是如何分类的,可以看看这里Mathematics Subject Classification。虽然其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数学内容,但是可以让你瞟一眼整个数学大概有哪些方向和专业。如果你不理解其中的名词,可以考虑查一下百科全书(例如维基百科),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果想了解得更多,可以看一看各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里头有哪些分组,里头人们关心什么问题。例如201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ICM。 二十世纪初David Hilbert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问题,引领了数学发展一个世纪,二十一世纪初克雷数学所也提出了千禧年七个数学问题。学好了本科的数学课程之余,开阔自己的眼界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七个问题的陈述并不是太高深,在本科课程的基础上想要了解相关的内容并不算十分困难。 |
||||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 ||||
这个问题在当老师之后总要被问到很多次。其实我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仅仅在此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并不见得对。 选择研究方向首先是要了解一点点这个方向,那就回到上面一个标题“如何了解现代数学”。上面给的建议基本上是站在一个本科生的角度也许可行的方案。但是其实我对数学的了解,往往是我读书的过程中(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和一些跟我方向相距甚远的人闲聊数学中听回来的,听着同事或者朋友给我科普一些方向。也有些是偶尔参加一些简介性的讲座学来的,就像我在科大也会偶尔去听一听给华班学生开的华罗庚讨论班的课程,这些科普的报告对我也是有益处的。所以往往在需要选定一个方向的时候其实对数学的了解甚少,只能凭感觉,同时带上一点运气来选。 选热门方向还是冷门方向?首先如何区分热冷门,大概可以看今年ICM的获奖人是什么方向的,看看一小时大会报告是哪些方向,这些都意味着这是近期取得相对比较大的突破、涌现出新方法的方向,会是近期(也许是近十年)比较热门的方向。热门一定比冷门好吗?似乎也说不准,很多人加进去做当然意味着会有更多新的思想,是新学问的增长点。但做的人多了同时也将会是竞争比较激烈的方向,是否更容易取得成功,是否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这些都不得而知:冷门的方向全世界做得人不多,找工作时相近方向的职位就会少;热门的方向又有可能同一个吸引力大的位置有十几二十个方向相近的同行竞争。 再进一步的了解一个方向的办法就是去翻一翻这个方向的著名论文(例如在“四大”数学杂志按章MSC分类来找找相关的方向近期的文章),当然读懂摘要和引言的机会很少。但是可以看看整篇文章大概是什么样的风格的,全是不等式还是都是抽象符号,是式子、符号长的你顶不住了还是有几个漂亮的图片。看这些基本读不懂的东西其实只是看看自己能否接受和这样风格的数学相处。 多征求身边各种老师的意见,即使他们不见得懂你想学的方向,但他的经验至少比你丰富,见识比你广,他一定见过身边的无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选导师(指博士导师)和选方向往往是同时的,或者选导师比选方向稍微晚一点。选有名望的老教授还是选年轻人?这也是个玄学:年轻人相对精力充沛、活跃、问题多、往往更接近前沿,有名望的老教授也许在你毕业时能够利用他的影响力帮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其实如果你并不是很出众的学生,选择不是特别多的话,谁愿意要你你就跟谁吧,这也是看缘分的。当然选定一个导师之前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到数学家谱上查一查这个门派里有哪些人,或许有你认识的。问一问周边的人这位导师的口碑如何?是不是曾经有很多人没能在他那里毕业?(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跟学生的表现也有关系。)咨询一下这位导师曾经的学生,他是如何带学生的,是不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给学生。上网搜一搜这位导师的学生毕业后都去什么地方工作了,是不是还都留在学术圈。 |
||||
数学是什么: | 回到页顶目录 | |||
|
||||
关于教学的一些观点: | 回到页顶目录 | |||
教学是大学老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之一,注意,只是“之一”,远不是全部。所以老师会放心思在教学上,但不是全部心思,他们还要做科学研究、引导本科生规划学习、指导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交流会议、组织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申请科研项目和经费、跟学校行政和财务扯皮、还有许多其他学术服务:审稿、写评论、参与面试招聘教员……一般而言请不要指望一个大学老师把百分之一百的心思投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岗的除外),就我本人而言投入教学占的比例实在有限。同时提醒同学们一句:不应该用你眼中老师的上课水平来评判这位大学老师的水平,你看到的仅仅是他的上课风格是否对你的胃口(还不排除有的老师故意迎合学生不把真正困难而有价值的内容放在课堂上讲),所以你所见的仅仅是老师教学水平之中表达技巧和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那一部分的好坏,远不代表整体教学水平,更不代表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的水平,后者占比更大的是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所作的那一小点贡献。所以我更愿意见到的是学校设立更多的纯教学岗位让更多愿意投入热情到教学上的人更多地参与,而不是让教学科研岗的老师参与更多的教学,教学科研岗的老师参与教学的对象应该是未来有志于做科学研究的那一部分的学生。当然这是站在教师角度的观点,从学校角度来讲如果国家指挥棒更重视的是科研而非教学,目前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而我认为国家现在的发展阶段更重视科研并没有大方向的错误。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是很不一样的,更多需要的是自觉和自我督促。我不会监督你学习,我上课从不点名,只要来上课的剩下一名学生我的课程都会继续。我并不认为上课听课并跟随老师的思路适用于所有学生,但是这确实适合绝大部分学生。你可以觉得你就是那个例外,自己做出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享受成果。我的一般建议是去听课,听不同老师的课,了解不同的切入点;去看书,看各种相关的书,了解不同的处理方式。我的考试难度已经非常低,只要花心思学了课的同学(努力完成每一道习题,和同学与助教讨论习题),通过考试是不成问题的。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就是说内容设置是你这个层次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我会偏向于以很快的速度“灌”给你们,从而避免到最后由于课时不足被迫放弃掉一些基本内容。这种时候我必定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如果你听不懂了,要打断老师的讲课问问题,尽全力拖慢老师上课的速度,而不是简单的逃课,当然逃避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办法。我从不假设考进了大学(或研究生院)就能毕业,本来就有一定的淘汰率,只是现在的学校或者是社会风气并不像过去那么严格要求大学生(所以“大学生”这个头衔就烂大街啦,博士毕业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啦)。往往看到不及格率太高还要从各个方面给任课老师压力,要求放水。如果老师作为最后把关的人而不严格要求,那更难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学生。在我的考试中如果你总评分数是60的,意思是你这门课并没有及格,说句实话我更愿意把考试原始分数直接上交。 如果你讨厌一门课,那你可以不修。如果它又是必修而你又觉得课程设置不合理,你可以提出你的建设性的建议。但是,请你先考一个像样的分数,至少得及格,否则你的意见不会有人重视的。我记得我出国第一年参加的一个代数和数论的项目,但是必修一门辛几何的课程,我很不喜欢很不乐意且意见很大。但我最后考试拿了满分,而我也不知道最后我的意见有否被采纳。你要想提出能得到重视的建议首先要排除掉“你太弱了不想修那门课才提意见来避免修课”的因素,因为或许这门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锻炼你数学的某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正是你所欠缺的而又是必须的。 我教的课基本是跟代数相关的。国内目前大部分高校代数学相关的课程要比分析学相关的课程少,你只要数一数你本科修过的课程和将要修的课程就会同意我的判断。也许,某些时候你会觉得我的课程偏难了,那可能是因为你的代数知识太缺乏。代数和分析是数学里两个方面,风格截然不同,分析具体但繁琐而代数简洁但抽象。处理这两种对立的风格的能力都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哪个都是数学没学好,也因此可能毕不了业。我认为,本科毕业以前分析和代数应该是要均衡的发展的,这是本科数学相关专业应该培养的基础素养,也都是以后研究生学习的基础。类比的说,你可以是一个右撇子,但你的左手也得是能干活的,当然我不排除杨过的存在,如果你真是杨过的话我会给你点赞。由于代数天生抽象,一上来总是一大堆新的概念,一开始总是十分枯燥难懂。但这是学习必经的阶段,等你学懂了Galois理论,会发现代数能够解决尺规作图“化圆为方”、五次以上代数方程没有通用的求根公式这些听起来简单有趣但又十分深刻的古典问题。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本科阶段能见到的最漂亮的结果之一。 尽管有如此精彩的理论,依然有人会觉得抽象代数/近世代数这门课并不是对所有数学相关专业都“有用”。我的观点是:学习代数课程最终目标并不是让你对群、环、域的结构有多么深刻的理解,而应该是让你体会如何用抽象的力量去解决刚刚提到的那么具体的问题的独特办法。从小到大的教育之中对抽象能力的训练实在是太薄弱了。等你读懂了Galois理论、了解了拓扑的基本群、学明白了黎曼面和覆盖空间,Grothendieck的SGA1(Séminaire de Géométrie Algébrique)告诉你其实Galois群和基本群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侧面,我觉得这是数学史上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想了解这些人类心智的荣耀,代数 (抽象)、分析(具体)、几何(形象),缺了哪一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就无法做到。总结:不要抱怨代数太难了,事实上是你太缺乏代数知识和代数思维的训练。 |
||||
|
||||
研究生指导 | 回到页顶目录 | |||
点击这个链接可以查询到我的师父、师祖等信息,我是欧拉、拉格朗日、刘维尔、拉普拉斯、泊松等人的第N代传人,其实数学界里很多人的祖上都是闪闪发光的名字。 | ||||
如果你是我的博士生,那么在这幅拍摄于2018年1月的照片和这张2019年6月的照片里可以找到你的一些师伯、师叔和师爷,若有缘他日江湖相见。
这里还有一张2019年6月的照片,包含当时所有Jean-Louis
Colliot-Thélène在中国大陆的学术后代(已有三辈)。 其中曹阳老师(个人 主页一、二)2020年也到科大工作了,在科研和指导研究生上我们会有很多合作,例如一起组织讨论班、会议、共享各种信息和资源、谈论学生八卦等。想读我们方向的研究生可以同时多和他交流或者成为他的学生 ,他数学比我厉害而且暂时他的时间更充裕。如果你已经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数论、代数几何等相关方向我们学校的导师还有:欧阳毅、盛茂、张磊、刘永强等等。 |
||||
跟我读研究生之前可以先想办法找我目前的学生聊聊实际感受 | ||||
我的研究生(入学年份/攻读学位/毕业情况):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生 08-刘星宇(2023/硕,2024转博/未知) 07-汪立言(2022/直博生,与山东大学曹阳、首都师范大学赵斌共同指导<因曹阳离职2024转至我名下>/未知) 06-胡旭彬(2020/硕,2022转博<与马立明共同指导>/未知) 05-刘煜凡(2021/硕,2022转博/未知) 04-黄凯(2020/直博生,2020硕,2021转博/未知) 03-章辉(2019/硕,2020转博/未知) 02-胡广(2018/硕,2019转博/2023年末毕业2024到山东大学博士后) 01-吴晗(2018/博,2019起和徐飞共同指导/2022毕业到湖北大学工作)
硕士生 Université Paris 13 et
ENS Cachan 菩提老祖对孙悟空说:“日后惹出祸来,可别说我是你的师父。”我深以为然! |
||||
学生讨论班 主要报告人是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主要面向对象是研究生,同时欢迎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参加。讨论的主要内容:我们方向的具体的科研文章、我们方向的入门内容、以及一些不出现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又与我们方向相关的内容。每一次报告的内容不一定连贯,内容的难度差异也可能比较大。一般在学期中每周周期性的进行,具体时间地点会根据我们出差实时调整灵活安排,由于信息更新比较频繁,采用微信群通知。感兴趣参加的可以私下加微信入群。 |
||||
以下内容只要我有时间就会更新一点。 | ||||
关于读研究生的一般性建议: | ||||
在国内工作的老师似乎舍得花时间把自己的网页做好的不多。这些年我从一些数学家的个人主页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分享给大家,课余有空的时候看一看。做一个职业数学工作者仅仅做好数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职业中还有其他的很多方面,姑且称之为“套路”。当然前提是你能做出重要的结果,为人类开拓数学知识的边界作出那么一丢丢贡献,以下谈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此前提之上的。
Bjorn Poonen教授的一些建议。我觉得写得挺好的,关于选择导师、写推荐信、发文章、找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始读研究生之前应该先来了解一下。 上述这些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一般性适用于数学学术圈的建议,无论是在国外或者国内,这些道理是普适的。关于国内,我小小补充一点个人体会,各位同行看到了如有不认同的欢迎私聊。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作为学生需要事先有一点点了解以至于不盲目。目前(指2019年初)国内的数学水平还和国际先进的水平有明显差距,所以评判一个应聘者(应聘博后或者高校教职)水平的时候作出独立判断仍相对比较困难,换言之是难以找到真正十分懂行的专家来评判好与坏。退而求其次,数数文章数、看看文章发表的杂志的档次、看看独立科研工作有多少、看看求学经历一直到博士后是不是一路名校,不是特别公平但似乎也一下子找不到更合理而且高效的办法。不公平全世界都存在的,想要在学术圈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其次,对自己的水平有客观的认识也很重要。在我读本科的那个年代,国外大学毕业不久的博士就能直接进985高校拿到副教授甚至教授,而到了现在,你得是从本科起到博士一路名校而且博士后做出不错的科研成果才可能评上国家的人才项目,即便如此不少985高校也不见得能提供一个固定的岗位了。一方面,留学国外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愿意投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逐渐增多,所以现在在有意回国服务的人之中能挑出很多名校毕业的优秀博士了,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一直在进步。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了也愿意投入更多到科研和教育上,所以才有了大规模的海外留学归国潮流的出现。但是大学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国外相对成熟的教学和科研体制都实行了聘期终身制(tenure track),要有人退休/去世/升职/辞职才会有新的职位空出来。目前国内在很多高校逐步展开的聘期制也不是这个的完全照搬,一方面职位可以终身但待遇并不一定终身,另一方面又可以建设很多新的研究中心/研究所/实验室来“无限”增加职位的数目。所以正要开始读研究生的同学们,你们要预想毕业的时候学术圈的就业市场是怎样的,大概是现在欧美的聘期终身制和我国国情的某种“奇特的融合”。限制到基础数学,还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需要做实验的科学,加大了财力的投入建设大型实验设备,科研水平就有显著的提升,数学特别是基础数学需要的是人类的智慧慢慢往前推进。研究水平上国内外的差距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好几辈人的努力才能慢慢缩小哪怕一点。这个年代也许无需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还需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如果你还年轻请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埋头苦干。 学生们常有疑问:博士怎样才能毕业?按我的理解,在理想状态下,大致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某一个地方超越导师一点、能够做出一点导师没能想到的东西(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新颖的地方是出乎导师意料之外)的时候。具体的规则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但我觉得套一套上面这个标准基本上是合适的。所以,在数学研究水平越高的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一般也就越困难,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一般也越高。 |
||||
关于如何学习数论和算术几何: | 回到页顶目录 | |||
很多同学跟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回答,我自己也只是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撞进了这个领域,当初并非特别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所以我根据自身经验给的建议就很可能不怎么适用于别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辈应该会比我们那一辈更进一步,我自己慢慢远离我的学生阶段,我的所谓经验也许已经过时了。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但在国内也许还算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也就是最近十年才有越来越多从事相关领域的年轻人在国内的大学任职,对这个方向的一点点经验的分享也许还真有一点必要。无论如何,下面链接是一篇我记录自己求学经历的文章。写文章的时候我博士毕业不久,有时间也有满腔的精力,于是一口气写了这篇长文。当初放在人人网上,现在就原封不动的搬来这里(连错别字都懒得改,排版就更不讲究了)。文章从我的角度记录了一些我自己学习的经历,包括我自己学过的内容和看过的一些书,也许其中能找到一些学习数论和算术几何的体会。另外关于科研的体会,我以前也有过一点记录,也顺便在这里分享。
我为什么选择了代数几何和数论(写于2012年12月16日 巴黎) 芝加哥大学的Matthew Emerton教授收集了一些跟代数几何相关的有趣的讨论,挺有意思的。 也常常有同学希望学习某个专题让我推荐一本参考书,我确实可以推荐我自己喜欢的书。但是,我从根本上认为其实读哪本书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那套理论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没有一本书会是完美的。不一样的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讲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书适合不一样的读者。所以往往我推荐完我自己喜欢的书之后,我的最终建议总是:你觉得哪一本书容易读懂,那就是对你胃口的,应该就是对你而言最好的书。 |
||||
关于我具体研究的方向: | 回到页顶目录 | |||
目前集中在代数簇上的有理点等的局部整体原则。想了解这个方向的入门书有Alexei Skorobogatov的Torsors and Rational Points,Bjorn Poonen的Rational Points on Varieties,和Jean-Louis Colliot-Thélène与Skorobogatov的The Brauer-Grothendieck group。还有我师爷爷Colliot-Thélène的视频介绍最新的进展(2015年):有理连通簇上有理点的算术(视频一共长十多小时。我更正了一下标题的翻译。至于为什么是在B站?我也想知道。)要看懂这些需要基本的代数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基础。Colliot-Thélène关心的有理点的算术是算术几何里头相对比较具体的方向,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Jean-Pierre Serre似乎比较欣赏这个方向。他们两人的学术关系似乎也很密切,Colliot-Thélène的博士生答辩往往Serre会作为答辩评审团成员出席,这在其他方向似乎不多见。这里(法语)是一段Serre和Colliot-Thélène于2015年在CIRM一起接受的一段采访,里头谈到不少数学相关的话题。2016年在Luminy和Serre一起爬山闲聊时,我说我是Colliot-Thélène的徒孙,Serre回应说这是个很好的方向。不过我自己认为这并不是目前(2019年)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论中最主流的方向,数论 和算术几何领域里最主流的、大家最为关心的应该还是Langlands纲领。在2020年,数学分类目录Mathematic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MSC2020中新增了一个专门的词条14G12 Hasse principle, weak and strong approximation, Brauer-Manin obstruction,而这个专门的分类在十年前的MSC2010中并不存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自1970年代起小方向这十年来的发展比较迅速,且在国际数学界中也受到认可。 | ||||
关于跟我读研究生: | 回到页顶目录 | |||
似乎我需要向每一位希望跟我读研究生的同学解释以下这些内容,为了提高效率,我把它们放在这里。希望每一位感兴趣的同学首先完整阅读这些内容,然后觉得需要面谈再约时间见面聊。
科大的学生给人感觉循规蹈矩,但我更喜欢的不是“乖”的学生而是有勇气打破常规的学生,当然这“勇气”指的是产生了什么后果得自己兜着。。。 学校关于研究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和数学系的具体要求在这里和这里(可能文件的版本已过时,请自行搜索最新版)。跟我读研究生的毕业和获得学位的要求跟学校最低要求一致。 我指导学生的一些前提条件如下,请觉得自己满足要求(或者满足其中大部分、或者觉得自己很有可能在关键的时间点达到这些要求)才和我联系。 -1. 本科毕业应具有的数学知识结构: 0. 总的要求: 1. 两年制硕士: 2. 三年制硕士: 先提示一下获得博士学位学校官方的要求,修满45学分(含学校公共必修 11学分),而且基础课(MATH5开头的课程)平均75分以上,MATH7的课程至少修满4学分;发表(或者被接收)两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是SCI,或者发表(或者被接收)一篇SCI一区或者二区的文章。 一般我每年只有招收一个博士生的名额(即使我有更多的名额我也精力有限,唯一例外是与其他导师联合招生,另一位导师同意做主要学业指导导师),通常硕转博发生在 春季学期开学初(可以是研一也可以是研二,要求已经通过资格考试,我更偏向于招研一转博),我会到时决定愿意跟我读博的学生中哪一位能用我的名额转博(如果明显无法入选的我会提前 暗示/明示劝退的,可以继续在我指导下完成两年硕士,也可以另找导师转博)。 作为我的研究生,你应该考虑在同时跟我读硕士而且有意向转博的学生之中你是不是最优秀的一个而且是否已经基本满足了我下文会提到的额外要求。如果拖到最后一刻无法在我这转博你才再去找其他的老师,对于你而言会变得很困难。 我大概描述一下我判断你是否“优秀”的标准。我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特别是和我的方向相关的,包括听课学习的和自己看书自学的。2,研究生基础课的学业成绩,和博士资格考试的代数成绩。3,自我认识你以来你进步的速度快慢。4,是不是积极主动学习。如何积极主动学习:读研究生一开始的时候你就应该不仅仅上课,还同时要关注学校里和国内甚至国外我们这个方向相关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你要自己主动去听报告,不一定是要听懂,首先得学习别人作报告的好的方式(学数学以后总要上台报告的),然后发现自己哪些名词完全没听过就要事后自己主动查资料补充一些这一方面的知识。一开始你可能一点都不了解究竟哪些报告是跟我们方向有关的,刚开始我会通过转发邮件或者微信告诉你哪些报告必须去参加、哪些报告建议你去听,在这个过程中你应该慢慢学会分辨哪些报告内容跟我们方向相关。渐渐地我不会总是提示你,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仅仅会给你转发个报告通知甚至不转发,你要自己主动去听报告。如果哪个报告我去听了觉得很好而我又没见你在场,那你会在我心目中减分。 科大本地的学术报告请注意学院主页的更新,如果错过了或者时间冲突还可以通过看视频了解(中科大网络课堂)。关于国内外会议、暑期学校等也一样,你要自己主动发现有哪些活动适合你参加:国内代数几何相关会议汇总,国际会议汇总:算术几何 数论 代数几何 。觉得适合的要主动去参加,一般会议会有资助年轻人的经费,我们学校也有支持参与交流的经费可以申请。同时你应该主动向我或者学院要经费资助去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我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认为你想参加的活动适合你我将大力支持。如果你能在我告诉你之前发现一个确实适合你的活动并告诉我,那你就会在我心目中加分。如果某些活动包含有学生参与部分,你主动向会议方提出作小型报告那就很好。 由于代数数论和算术代数几何领域入门过程相对比较长,需要的预备知识相对比较多,所以让人看起来有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其实到了做研究要创新的那一刻每个方向都一样的难。不要因为这是一个站在数学鄙视链顶端的方向而选择这个方向,年轻时小小的虚荣心可能会让你日后后悔当初的选择。我具体的研究方向在当前的数论与算术几何领域里算是相对比较具体和“简单”(较易入门)的方向,想了解更多信息,先去翻一翻我的论文的摘要和引言。 由于总的而言入门的基础知识储备需要非常多,我对招收博士生有额外的如下要求: 一开始进校时你愿意跟着我(或者科大其他代数方向的老师)读硕士,第一年跟两年毕业的硕士没太大区别,请参照上文。你要尽早表示希望跟我读博士,打算转博。我要求你就必须在研究生一年级已经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其中一门必选代数,另一门几何与分析任选 ,但我更希望你通过的是几何),所以从入学起 一共只有两次资格考试的机会(研一一开学和研一下学期开学不久)。同时要求研一的数学学分应该已经差不多达到博士毕业的学校要求(即专业课修过了32或者28学分,而且基础课平均必须75分以上,否则以后要分心应付考试无法专心科研 。如果你希望在研一下学期就转博,那就需要你上学期的基础课成绩特别优秀,表现出你也能轻松通过下学期的课程的本事。)。如果之前一直按照我的要求选课,那么研一结束研二开始这个时候你大概已经修过的课程应该有:代数学、交换代数、同调代数、代数几何引论、代数几何、代数数论等等,其中概型语言和代数数论的基本知识是最为核心的基础。 当若干个学生同时竞争转博名额的时候,你的代数数论和代数几何学得怎么样将会是我选择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我指导博士的办法基本如下:研二开始 (或者更早,根据你的水平)会让你读一本我们方向的入门书,目前看来最好的选择似乎是Bjorn Poonen写的Rational
Points on Varieties与Colliot-Thélène和Skorobogatov的The
Brauer-Grothendieck group。半年/一年后我会让你开始读近期的论文,读完一两篇之后我会问你有没有可以提出来可做的问题,如果你能找到合理的问题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我也会告诉你一个大概也许有希望可以做的问题。如果你顺利做出来写出文章那就差不多自然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那么顺利,你不能只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不断读文章的过程中去自己提出问题。注意:不要期望我源源不断给你提供可做的问题,读博士的过程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这个重要技能,我仅会在一开始的时候给你引导一个问题,以后要靠自己挖掘问题。我的博士导师也就差不多是这样指导我的,他最开始提的问题我没做出来,那个问题在我毕业后被同行做出来了。
4. 直博生: 5. 从其他学校考博到科大读博士:
|
||||
关于如何写好基础数学的学术论文: | 回到页顶目录 | |||
我只有自己的一点小经验不值一提,还是听听大牛们怎么说。 J.-P. Serre : How to write mathematics badly.(渣画质,但这是Serre的报告而且是你能听懂的报告)
MIT的Poonen教授有这样的建议: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mathematical writing。 |
||||
Ansgar Juengel教授:How to wirte and publish a math paper? | ||||
李文威:数学写作漫谈(beamer,pdf) | ||||
我发现上面这么多好的建议我的学生们都不看,交上来让我修改的论文还是毫无章法完全不规范,我不得不给很多重复的修改意见。可能是由于上面的建议是英文的,我决定写一份中文的建议: 怎样写一篇(学位)论文(梁永祺2021年5月) |
||||
关于写推荐信: | 回到页顶目录 | |||
我只给我认识的学生写推荐信。让我认识你的几个办法:跟我做博士后、跟我读研究生、跟我做本科生暑期研究或者毕业设计、在我的课上表现出色至少混个脸熟、更正我上课的讲义、多指出我上课的错误、每次都逃课但考试来个满分……一般请在截止日期前一个月以上(如果碰上寒暑假要提前两个月)让我知道你需要推荐信。然后发邮件告诉我以下各样关于你的信息:(根据我和你的熟悉程度可能还需要面谈一次) 1,姓名 2,推荐信的用途、截止日期、需要上传/发送的地址 3,学业成绩、排名等 4,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认识,认识于什么场合 5,你有什么值得我写进推荐信里头的,也可以事先拟一个推荐信的草稿 当然我最后发出的推荐信肯定会和你拟的草稿不一样,我会加入我对你的评价(可能是正面的,但也不排除是负面的)等等相关信息。所以你要事先想清楚你自己是在我这留了个好的印象才好让我写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字面意思就是给出个人评价而不保证是正面评价)。 也请但凡有了申请结果也反馈一声,告诉帮你写推荐信的老师究竟你申请到想要的位置或资助没有,如果收到若干offer最后选择了哪一个。 |
||||